万里茶道研究院于2019年12月4日成立,至今已一年多时间,在万里茶道协作体的指导下,在学校正确领导和各方大力支持下,经过研究院同仁的艰辛努力,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万里茶道研究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1、以认同为纽带,加强团队建设
团队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研究院成立后,通过联合申报课题、组织学术沙龙等方式,汇聚校内外20多人的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遗产学等多个学科,老中青结合,初步形成了合理的梯队。
2、以课题为抓手,推进科学研究
课题申报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院成立以来,把申报课题作为重要抓手,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宜红茶史”、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湖北段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价值挖掘及推广研究”,以及委托课题“宜红茶区资料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等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完成了《宜红茶史》(黄柏权、张宁、李贤强等)《茶道瑰宝寻访记》(上册刘锦程)《情恋长盛川》(刘锦程)《宜红茶史料选辑》(李亚隆等,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年)《普洱茶七堂课》(周重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普洱熟茶教科书》(周重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等著作。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民族报》《湖北大学学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农业考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三峡文化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以茶为媒:“万里茶道”的形成、特征与价值》发表后,被《新华文摘》论点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全文转载,《1861—1917茶叶贸易背景下的中俄关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3、以平台为依托,培养后备人才
依托万里茶道平台,多维培养人才。一是通过课题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提高团队成员。通过老教师传帮带年轻老师,通过课题调研和学术交流,培养团队年轻成员6人;二是通过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锻炼培养学生。目前,已有20位学生参加万里茶道课题研究,围绕万里茶道和茶业确立学位论文选题,其中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有平英志的《安化茶业与社会变迁研究》、巩家楠的《万里茶道茶商群体研究》、周承智的《海外茶业管理和技术革新对中国茶业影响研究》、左堃荣的《晚清汉口茶市研究》等4篇,硕士论文有朱杰文的《宜红茶制作技艺变迁研究》、吴运江的《宜红茶区茶商研究》、张链链的《共和国时期宜红茶管理研究》)等3篇,本科生论文有胡素素《宜红茶研究(19世纪中叶至1958年)》、张链链的《宜红茶与区域社会研究》、卢佳鑫的《晚清汉口茶市红茶价格体系研究》、冀玉婷的《从碑刻看明清时期安化茶业产销与管理》、柳育志《民国时期安化茶业改良初探》等5篇。学生还撰写了《晚清时期广东茶商在长江中游的红茶改制和经营活动》《安化茶业研究回顾及展望》《孙中山振兴茶业的思想及其当下启示》《从碑刻看安化茶业管理》等论文。
4、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
第一,举办学术会议。两年来,举办了3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一是2019年12月4日举办的“万里茶道与复兴中华茶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熊召政、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郭杰、俄罗斯国际合作协会主席、万里茶道(国际)协作体轮值主席谢尔盖?卡拉什尼科夫、湖北大学原党委书记尚纲、湖北省文化旅游厅党组成员黎朝斌以及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广西、云南等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茶叶企业代表出席;二是2020年7月17日举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湖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负责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等国内9名专家学者通过视频方式出席会议,时任校长谢红星、课题组成员和历史文化学院教师代表出席现场会议。三是2020年12月19日举办的“全球贸易网络视野下的万里茶道学术研讨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万里茶道协作体常务副主席刘登林、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厅长段天玲、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宏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光明日报》编审户华为、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审廖国强、万里茶道协作体常务副秘书长徐斌、万里茶道协作体副秘书长、万里茶道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锦程,湖北大学校长刘建平、副校长钱建国,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和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的50余名学者参加。
第二,举办小型学术交流会。依托万里茶道平台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团队不定期举行小型学术会议,围绕万里茶道和茶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目前已经举行了8期。
第三,对外交流研究。研究院成立后,团队成员先后到湖南安化、青海西宁、云南昆明、湖北宜昌和羊楼洞、安徽祁门等地进行学术演讲或交流,在相关高校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宜红古茶道及其价值》《安化茶文化及其价值》《万里茶道:遗产、价值、特征》《万里茶道:民族交流互鉴的桥梁》等演讲。
5、主动服务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深入实地调查。一年多来,研究团队先后深入万里茶道茶源地的武夷山、羊楼洞、安化、五峰、鹤峰、石门、恩施等地调查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情况,塔拉老师带领团队对国内8省区遗产线路和主要遗产点进了全面调查。通过深入调查,撰写了《2020年万里茶道特别研究报告》和《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瓶颈及对策建议》;二是积极参与申遗工作,主动与万里茶道牵头单位湖北省文物局和武汉市文物局联系,参与万里茶道相关工作,参与长盛川青砖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三是帮助地方搜集整理茶叶资料。主动参与鹤峰走马茶厂、恩施芭蕉茶厂、五峰精制茶厂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6、加强资料建设,保障研究条件
为了推进研究的持续发展,为建成茶业研究高端智库作准备,研究院建成了50平米的资料室和学术交流空间,配置了办公设备。利用课题经费,搜集、购买、复印万里茶道及茶业资料,目前已搜集和复印资料1000多册,力争建成区域性茶业资料信息中心。
7、修改《万里茶道全图》,为申遗提供学术支撑
受万里茶道茶道协作体的委托,组织力量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历史遗迹,对万里茶道进行了重新修订,目前已完成万里茶道通俗版全图、万里茶道学术版张家口以南段、蒙古段的修订工作。通过修订力求准确展现万里茶道线路的历史真实,为万里茶道申遗和文旅融合提供学术支撑。
黄柏权 万里茶道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