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澳客下载

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云南景迈山乡村振兴生态价值实现

2024-02-05 09:30:00.0 来源:中国报道 责任编辑:陈达

近日,由中国农科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主办,中咨国业规划中心、云南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承办的云南景迈山“乡村振兴、千万工程”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实现座谈会在中国农科院举行。中国农科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委员会会长孙建,全国生态食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郭志峰、办公室李桂荣,云南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澜沧景迈茶祖山茶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南康、特聘顾问赵洪武、王冬梅,毅景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兰。中国农科院老科协农业规划委员会莫冬、陈天佑、张立强、刘长江、陈小梅、王秀莲、陈思安等现场出席了会议,同时会议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步形式,部分景迈山群众和生态志愿者线上参加了活动。

座谈会现场

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是中华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中国茶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源远流长,景迈山古茶林则因其“古”和“林”而独树一帜。相较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梯田式、农庄式台地茶园,景迈山古茶林不仅历史更为悠久,古茶林核心价值首先在其千年万亩古茶林,有着“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和“人类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的美誉。景迈山是自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规范,将成为全球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景迈山古茶林的历史成因、文化价值、生态意义以及现实保护、开发利用等相关问题,是对于人类农业发展史和茶产业发展史,都是十分重要。

孙建以“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云南景迈山乡村振兴生态价值实现”为主题发言。他介绍,国家《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生态地标产品”是按照二十大报告中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依托大农业、大生态、大营养、大食物观,形成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核心的生态经济新路径。

孙建(左)发言

孙建强调,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生态产品一是指自然生态物质、环境产品,二是指利用自然资源、水土资源,采用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生产出来的生态食材、生态食品、生态美食、文旅康养等物质产品;以及自然山水空气、生态文化服务等产品。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指基于原产地区域的优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和产业资源,形成的生态产品集群与生态产业品牌。是具有生态地标特征、历史文化传统、产业优势形象和优势特色的生态产品品牌。也是在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企业和市场化运作,实现的“两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态循环可持续模式,通过原产地“区域品牌、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三区链动、生态发展措施,培育推广中国生态好粮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生态美食地标等品牌,加强产品质量提升和高水平保护并举。提高原产地区域的生态产品的社会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地区乡村振兴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生态产业的协同发展。

景迈山茶产品

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准公共品”性质,需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管理工作职能,政府有协调、促进、引领区域经济生态发展的责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培育一个生态产品区域品牌就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增加了一个引擎,促进区域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活品质集经济、社会、文化、精神于一体,体现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品牌本身就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长期积淀与集成,是自然资源转化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区域品牌就是在生态保育制度下的共建、共享、共治的一种品牌提升,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一种地域生态形象的浓缩,是一个区域内各种生态资源的集合平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举措,是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对接的桥梁纽带。要站在市场化的角度,使行政推力和市场引力相互赋能。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变现。

南康介绍,澜沧县芒景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填补了全球茶叶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古茶林文化景观也在惠民镇,是一处由古茶林、茶园、森林和传统村寨构成的不断演进的文化景观。布朗族和傣族在这里的土地利用实践可追溯至公元10世纪。世居民族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智慧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并传承至今,是原始森林农业和人类茶种植模式的典范。景迈山古茶林体现出人地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对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古茶林核心价值首先在其千年万亩古茶林,在于多民族聚居的传统村寨,还在于它是立体复合的山地高效农业和特色人居景观的范例。景迈申遗成功,必将有力推动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极大提升中国茶产业的世界影响力。

据了解,景迈山世居民族傣族、布朗族在景迈山原始森林中发现野生茶树,通过人工驯化、栽培,经过漫长时间的持续努力和发展,形成了从海拔1250米至山顶的共计1230.63公顷古茶林,茶林外围保留有宽约40米的森林防护带。村寨选址于茶林之中,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280至1500米之间,海拔更低处是生态茶园、耕地和林地,形成农林复合的垂直土地利用方式。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11927.85公顷,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传统村落。作为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延续至今的传统“林下茶种植方式”是人类早期利用茶树的活态样本,“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人养茶”的景观格局承载着“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千年悠远历史。先民在森林中开垦,在树林下种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确保不施肥,不用药,体现了高超生态智慧。古茶林至今依旧充满活力。独特的林间和林下种植方式,使景迈山古茶林具有与天然林十分相似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古茶林的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天然林极为相似,且明显高于林相相对单调的现代茶园。良好的植物、动物多样性一方面使物种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可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同时上层乔木的落叶又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有机养料,因此有效地维持了古茶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与会人员合影

据悉,景迈山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只有旱湿两季,年平均气温18.4°c,年降雨量1689.7毫米,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普洱景迈山地区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依茶为生,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独特人文景观,并衍生出种茶、采茶、食茶、制茶、饮茶、品茶等极为丰富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茶在景迈山的传统饮食、民俗风情、民居装饰、婚丧嫁娶、宗教崇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深刻影响着世居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申报,是传承中华茶文化,是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也是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内在要求。

网站地图